驴打滚的起源来历(驴打滚的制作方法)

一、驴打滚凉糕来源

就我知道的驴打滚是:从前人很穷买不起糖的时候,在吃汤圆的时候都是蘸着糖吃的,有一天有一人在吃汤圆的时候,把这个汤圆放在糖碗里滚了一圈,这就是驴打滚的由来。这只是我知道的版本,仅供参考啊!

二、驴打滚里有没有驴肉

1、驴打滚之所以有这个名字,都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和它的取材完全无关。

2、驴打滚是北京的传统名小吃,它实际就是一种豆面糕。驴打滚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起得很形象了,糕做好以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沾满一身的黄豆面,正是这一场景,格外地像驴在土地上打了个滚儿,微微扬起的黄豆面就像是扬起的尘土,糕也仿佛最后变成了沾满满身尘土的“驴”。

3、壹周君一直觉得这个名字起的绝妙又恰到好处,它会让人过目不忘,知道名字来源之后还会不由得会心一笑,心中感叹真是妙趣横生。

4、说完它的来源,我们再来谈谈它的本质:味道和口感。说实话,壹周君吃过的北京特产小吃还真不少,但是驴打滚是最喜欢的一种,尤其喜欢它那绵软又糯糯的口感,碰到嘴唇的时候像是轻盈的棉花,是温柔的。嚼在嘴里的时候又像是橡皮糖,Q弹的,不羁的,略微弹牙。还别说,光就这一点特征来说,还真有点像那驴子的脾气,倔强不屈。

5、味道的话不会过分甜腻,但是又有着淡淡的香甜,恰到好处的甜度会让人对它好感度多生几分。尤其是打滚儿的时候沾上的“尘土”,吃起来有着浓郁的豆香味,混合着清香别有风味。

6、驴打滚里面还会加有馅料,多见的是豆馅。夹在层层堆叠的糕面中,又多了一层口感。除去豆馅,驴打滚的另一主要食材就是江米面,或者是黄米面,这两种食材的最大特色就是软糯。黄米面制成的驴打滚呈嫩黄色,江米面制成的呈乳白色。

7、由于驴打滚的制作手法比较简单,所以这也是一道家常糕点。在这里壹周君温馨提示两点制作要点:炒黄豆面的时候要炒出淡淡的糊味,这个时候是最好吃的;切糕的时候不想让它粘在刀子上的话可以事先沾一点水。

三、马打滚和驴打滚有什么区别

1、源自塞外的“驴打滚”,盛行于中国东北地区,以辽宁省最擅制作。

2、其正名叫“豆面卷”,北京另称它为“豆面糕”。其做法是先把黄米浸泡淘净,放簸箕中,滤干水分,经磨粉炒熟后,用碾子轧成面团,入笼蒸熟。再把熟面团掺粉擀成薄片,然后自一端卷起,边卷边撒豆粉,由于它的最后一道工序,像煞毛驴在沙地里打滚,因而得名。

3、驴打滚色呈金黄,味道香甜不腻,口感则软黏带爽,实为敬客及自奉的佳品。而在品尝之时,如能搭配鸡汤、苜蓿汤或氽羊肉汤,滋味更美,令人百吃不厌。如果将其制成甜点,亦觉清新干爽适口,以此佐佳茗或酸梅汤,清洌顺口,深有回味,诚妙不可言。

4、清代《燕都小食品杂咏》上记载着:“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原注:黄米黏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成球形,置盘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作者对这种听起来不雅,却满风趣的外号,啧啧称奇。

5、“马打滚”则来自闽南,是福建省长汀地区名闻遐迩的小吃。【更广泛的说法是马打滚是湖北恩施、江西南昌、湖南湘西的一种特色小吃,它是汤圆的一种,同时叫之为“元宝”(尤其在春季期间常这样称呼,含发财的意思)。】

6、它原名“麦打滚”,做法似与“驴打滚”雷同,但材料完全不一样。

7、其做法为先将大麦或荞麦用小火炒熟后,磨成粉当主料,再把黄豆炒熟磨粉与研细的糖末搅和,接着取熟麦粉调入清茶或开水拌匀,制成荔枝大小的圆粉团,置入有豆粉和糖粉的大盘中,反复滚动,裹上一层豆、糖粉即可供食,别有风味。

8、“马打滚”应是“麦打滚”的谐音,但当地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说是在民国初年时,英国籍的女传教士詹嘉德,曾在某家,尝到此一美点,称赞不已,并以长汀土话说了一串顺口溜,其词云:“马打滚,马打滚,愈滚愈甜,愈甜愈滚,一口一个,边吃边滚。”一时传为美谈。姑不论其真相为何,目前长汀乡间凡种大麦或荞麦的人家,每在收成后,家家都会制作这道点心,除自家受用外,也会馈赠亲友,很受大家欢迎。

9、除了马打滚和驴打滚,还有一种小吃叫牛打滚,属于贵阳地区地道小吃,因其做法中最后一道工序是在装有黄豆面的盘中滚一遍,与牛在田间打滚有形似之处,故取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