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羽的《咏兰花》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张羽的《咏兰花》的诗意是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可贡献的却不少。白话文意思是兰花可以是白的,还有黄色的,没有人去理会她的芳香,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张羽的《咏兰花》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能白更兼黄”,虽状兰花之外貌,也暗说他一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贫贱,也能过富贵。“无人也自芳”,这既是赞兰花的精神,又是书诗人的胸臆。张羽的性格似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
二、张羽《咏兰花》的古诗内容是什么
1、释义:兰花可以是白的,还有黄色的,没有人去理会她的芳香,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2、“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3、“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4、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三、张羽咏兰花
张羽这咏兰花诗写得明白如话却又意味深长。“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写兰花的色和香。兰花颜色依时而异,有淡黄、白绿、黄褐、黄绿等等不一。诗中说能白更兼黄,是指其在开花过程中色泽兼有,瓣白而蕊黄。兰花颜色虽然很多,但一般崇尚白色,即所谓“素心”,若带有红色的称为“晕心”或称“彩心”。兼黄即带有微黄色,其淡雅可想而见。兰花香气袭来,沁人心脾,可贵的是它虽处于山林之中,无人赏识也自芳,具有我行我素、不媚世俗的品格,这一点尤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诗人这两句写兰花的色与香,是平铺直叙的口语道白,接着“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两句就是针对兰花香气之弥远久长与包容、散发这一香气的兰花花心的外在形体之小而发。既是对兰花香气的赞美,也是对兰花品格精神的称道。它启迪人们,寸心虽不大,但其包孕香气却浓且深。兰花正是以其花形小而香味久而著称。历代咏兰花香的诗举不胜举,而象张羽这样从外在载体到其内在精神(香气)对比中来落笔,不能不说是别具只眼,宋杨万里咏木樨诗有句曰“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显然,张羽有所借鉴。张羽(1333—1385)字来仪,明初诗人与高启为诗友,有《静居集》,曾授太常丞。他还有一首咏兰叶的诗写得与众不同:“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兰花的叶姿态优美或弯曲下垂,或高扬欲举,微风吹拂,一摇三摆,自然飘洒。难怪诗人对此钟情,画家常移丹青,的确是中国艺术史上可判雅俗的花。张羽说俗下之人不懂得欣赏兰叶的美妙,看不出兰叶有胜花的妙处,而他却从着露的兰叶,在风中摆动的身影上领略到兰叶的独特魅力,足见其领悟用心的真切。他的咏兰诗写得象顺口溜,但却不能以俗眼相看,因为其中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