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兴隆镇房价(巴彦县个人二手房出售)

一、黑龙江哈尔滨巴彦县兴隆镇到绥化明水县多远

1)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人民大街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兴隆连接线

2)沿兴隆连接线行驶6.8公里,直行上匝道

3)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鹤哈高速

4)沿鹤哈高速行驶13.4公里,朝伊春/北安/G111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绥化南立交桥

2.沿绥化南立交桥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绥北高速

3.沿绥北高速行驶44.1公里,在四方台/望奎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四方台立交桥

4.沿四方台立交桥行驶300米,右前方转弯

6.行驶180米,朝望奎方向,右转进入X166

7.沿X166行驶26.9公里,直行进入X166

8.沿X166行驶480米,在第1个出口,稍向右转进入中央大街

9.沿中央大街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S304

10.沿S304行驶29.2公里,朝长江路/汇鑫路/检察院/G202方向,直行进入兴隆大道

11.沿兴隆大道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长江北路

12.沿长江北路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哈黑路

3)行驶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二、巴彦县兴隆镇的西南方都有哪些城市

1、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兴隆镇西南方的城市太多了,上图中红色箭头处就是兴隆镇,位于其左下方的都它的西南方向。

2、稍远一点的有:松原,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

3、再远一点的有:沈阳、铁岭、阜新、辽阳、营口、丹东、大连等;

4、更远一点的有:北京、天津、秦皇岛、唐山、石家庄、济南、烟台、青岛等。

三、巴彦县兴隆镇的基本内容

1、兴隆镇原名为赵湖窝堡。清朝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859年,闯关东的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的赵湖、赵海、赵江三兄弟颠沛流离几千里走到这里落脚生根后,为开荒种地,搭起了窝堡,在俗称“东荒”的茫茫荒原中生起了“兴隆镇”的第一缕炊烟,并以老大赵湖之姓名加上“窝堡”二字而成为“兴隆镇”的雏形。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随着从山东半岛、渤海之滨和黄河两岸携家带口的闯关东的汉子陆陆续续千里迢迢跋涉到了赵湖窝堡,并停下来在这里开荒种地和繁衍生息,使这里人口多了起来后,加上一些想在这块土地上发财的人迷信“窝堡”太小,既不吉利又兴隆不起来,于是就用兴隆镇将赵湖窝堡取而代之了。­

2、从有史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兴隆镇名为“镇”,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所谓的大屯子而已。年复一年的十里长街两旁,除了有一座日本鬼子修建的用以镇压穷苦老百姓的两层小楼外,萧条冷落得无一点生机。尽管这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的兴隆镇人,同不愿做奴隶的全国各族同胞一样,也同外侵内患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养育了许多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例如出生在兴隆镇森林村,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甘肃省负责人、于1946年2月12日在兰州壮烈牺牲的罗云鹏(原名张敬载)烈士,牺牲时年仅34岁。另外,值得兴隆镇人骄傲的还有:我省的著名诗人李冰牧和王书怀早年都曾在这里学习工作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苗树春少将就是在这里投笔从戎的;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现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的杨永茂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美好的中学时代。以及像“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一样默默无私奉献了40多年的“活烈士”李玉安……­

3、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和煦东风的吹拂下,兴隆镇早已经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了。不说这里早已经不是旧社会的穷乡僻壤,镇内的水泥路已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大街的两旁高楼林立华灯排排,招商引资已编织出了火红的云浪;也不说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盛产的红玛瑙般的高粱和黄金子似的大豆早已远销海内外,仅就全镇8万多人的生存状态而言,用“扬眉吐气”这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最恰当的了,因为这里的人们不但已经早就吃的好了,住的好了,穿的好了,而且正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为早日实现“小康“在洒满金色阳光的大路上阔步前进呢!­在松嫩平原腹地,有—个历史悠久、驰名华夏的城池———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百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广袤的原野、浩瀚的林海,开荒占地时只赵湖老哥一个,故古称“赵湖窝堡”。而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建筑典雅、风光秀丽的现代化新城,被誉为“全国最大的镇”。

4、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设立官庄以后,年年都有流民涌入松花江以北地区,私自开荒种地。咸丰九年(1859年),即为兴隆镇的开元之年。那时,赵湖窝堡一带是虎狼的天下。现在的兴隆林业局驻地四平山,当时是一片无际的大森林,天苍苍,野茫茫,走兽出没,飞鸟成群。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政府弘禁官荒,大批的山东、河北、山西等

5、地的汉族人“闯关东”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这里已形成一个小村落。因此地盛产木材,“西荒”过往车马很多,人来车往都需要住店,为此,在秋冬时节,当地人开设了两家季节性的小饭铺和大车店,用大碗茶、大碗酒、大块肉、大饼子、大火炕来招待过往行人食宿。同治五年(1866年),聚宝山屯地主范青强来“赵湖窝堡”开设一处商号,名叫“顺发永”,经营烟酒杂货。此后,这里又相继出现了烧锅、磨坊和油坊,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光绪三十年(1904年),巴彦苏苏厅改为州的建制,“赵湖窝堡”正式改称兴隆,清朝廷将此地定为开发重地,设立了一整套县级政权。同时,在此大兴土木,挖壕筑城。1926年,呼兰至海伦铁路修到此地时,设站名叫“兴隆镇”。之后,哈尔滨至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的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兴隆镇被定为一类站,成为滨北线的咽喉。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初,官府实行“免捐免税,兴通地面”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兴隆镇商户猛增到近百家,成为周围十余县人流、物流的集散地。

6、兴隆镇地盘大、人口多,街面繁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7、抗日战争时期,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于天放都在这块土地留下了战斗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