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居乐业是什么意思
1、“安居乐业”的意思是: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
4、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5、从前面的诸多章节中,可以了解到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
6、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老子设计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国家规模很小,就像一个安静的村落;国中的百姓很少,但是人人富足,生活安定,各种器具应有签有,但是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统治者清心寡欲,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人民的身上,也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使人民重视自己的生命。
7、此外,国中的人不向远方迁徙,他们虽然有船和车等交通工具,但是从不乘坐,而是徒步行走在路上;天下相安无事,即使拥有实力雄厚的甲兵,也没有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的自然状态中去。
二、安居乐业的意思
1、安居乐业的意思是:比喻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人民幸福美满。出自于《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安居乐业中每个字的释义分别为:安:安于;居:住的地方,住处;乐:快乐,喜爱,愉快;业:所从事的事业。
2、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
3、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4、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三、安居乐业的意思是什么
安居乐业,意思是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白话释义: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养育子孙后代,天下安定太平,都爱戴服从我。
1、只有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
1、丰衣足食 [ fēng yī zú shí ]
释义: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
白话释义:现在努力耕作,不能使衣服暖和使粮食有剩余。
2、休养生息 [ xiū yǎng shēng xī ]
释义: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白话释义:唐高宗和中睿两宗采取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
1、火热水深 [ huǒ rè shuǐ shēn ]
释义: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形容严酷;厉害。主要指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艰难痛苦。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2、民不聊生 [ mín bù liáo shēng ]
释义: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白话释义:财力匮乏、力气耗尽,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