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在藏文里的含义是什么
“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 CCTV3的印象中国节目:《玉树印象》【四集】洪烛姚雪撰稿电视散文系列专题片《玉树印象》之一《沉默的玛尼堆》[视频] CCTV.com作者:洪烛姚雪大地上的玛尼堆使大地显得沉甸甸的雪山不再摇晃只有经幡翻卷风捎去每个人的心事一块新放上去的石头代表着我,加入这贴近众生的星空你分不清它在匍匐着还是飞翔雪山很冷,我的心很烫当我和任何一座玛尼堆站在一起,就等于站在大地的中央只是轻轻放上去一块石头却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不单是我。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那便是玛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我的家乡玉树,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在姹紫嫣红的玉树草原长大,在粗犷繁盛的歌舞声中长大,在圣洁高远的雪山下长大,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灯边长大,而新寨的那片玛尼堆,更是自我有记忆开始,便绵延进生命里的符号。那片石头是古老的。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那片石头是斑斓的。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这座玛尼堆上,据说已有25亿块玛尼石。没人能真正数得过来,上面究竟有多少块石头,而当你面对这庞大的玛尼堆时,心里,必然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受。每颗石头都是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颗石头都是一段祝福。300年,25亿块,数不清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额头亲吻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目光凝望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心事埋藏进这些石头。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忆的玛尼堆。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玛尼石。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叫水玛尼。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变得神圣。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玛尼石为生。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质朴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结古寺的转经筒,年年月月,不停地转动。昨天今天,过去未来,前世今生,仿佛就在这刻有藏族八宝图像的转经筒里,匆匆轮回。微风拂过,经幡猎猎。这曾在梦中无数次召唤过我的景象,如今近在眼前。远道而来的妇人磕着等身长头,跪拜肉眼看不见的神,祈求幸福。身穿暗红色衣服的喇嘛,在山坡上坐下,吹响法螺。世事变迁,这样的背影与虔诚却依然没变。我用力推动转经筒,就像推开记忆的门。在这缓缓的转动里,我想与那个十年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对话。十年前,她是孩子,十年后,我是归人。十年前,她充满幻想,十年后,我懂得生活。十年前,她因要离家而惆怅不已;十年后,我因太久没有回乡而心生愧疚。我回来了,玉树。玛尼堆前,结古寺中,我默默地念着这句话。十年前离开家的时候,我只会说几句汉语。如今,我的汉语早已熟稔。余光中的诗里说,乡愁是一张船票。而对我而言,乡愁是一块玛尼石,一座古旧的转经筒,一片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乡愁是远处悠长的法螺声,是夕阳西下古寺金色的剪影,是一场永无止尽的等身长头祈福之旅。
玉树的介绍
玉树市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通天河、扎曲、巴曲在玉树市境内流过。气候寒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城市。2013年玉树市辖4街道2镇5乡,全市总人口为10万人,1有藏、汉、回等民族。人口中近93%是藏族,是青海省内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29年始设玉树县,县政府驻结古镇。1952年沿旧制设立玉树县,2013年7月3日,撤销玉树县,设立县级玉树市。玉树市人民政府驻结古街道办事处,结古镇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是州府、市府所在地,是玉树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青海玉树地区历史简介
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隋称“女国”,唐称“东女国”,
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唐、宋时为吐蕃地,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受囊谦王族统辖,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通称“玉树25族”,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政隶蒙番宣尉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年)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
玉树古为西羌牦牛种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和多弥二国辖区,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宋时为黎州属下的囊谦小邦之地,元朝归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辖,明朝囊谦五室的贵族僧侣屡被赐号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明末清初玉树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清朝受青海办事大臣直接管辖,为囊谦千户领地,下有百户独立长等部落,民国时期设置玉树、囊谦、称多3县,统由玉树行政督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之下千百户制度因袭如故。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1949年设玉树专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3县。1951年12月25日玉树专区改为玉树藏族自治区,辖称多、囊谦2县;撤销玉树县建制。1952年恢复玉树县建制,由玉树藏族自治区领导。玉树藏族自治区辖3县。1953年由玉树、囊谦2县西部地区合并设置扎朵县;辖4县。1954年原扎朵县改为杂多县(驻于玉日本);由玉树县部分地区设治多县(驻加吉博洛格);原由省直辖的曲麻莱区改设曲麻莱县,划入玉树藏族自治区;辖6县。
1955年玉树藏族自治区改设玉树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玉树县;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曲麻莱、治多等6县。1959年以玉树、囊谦、杂多、治多4县部分地区设置江南县(在长江南岸,驻甘宁生多);以称多、治多2县部分地区设置天河县(在长江北岸,驻卡隆云);辖8县。1960年江南县驻地由江南甘宁生多迁驻节综地区。1962年,撤销江南县,并入玉树县
;撤销天河县,并入称多、曲麻莱2县;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杂多(驻于玉日本)、治多(驻加吉博洛格)、曲麻莱(驻色吾沟)等6县。1977年曲麻莱县由色吾沟迁驻野仓滩;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杂多(驻于玉日本)、治多(驻加吉博洛格)、曲麻莱(驻野仓滩)等6县。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玉树州总人口262661人。其中:玉树县 77854人、杂多县 38654人、称多县 40391人、治多县 24194人、囊谦县 57387人、曲麻莱县 241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