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双方兵力(雅克萨之战俄国记载)

一、雅克萨之战中,同时期的俄国武器装备怎样

1、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真的是弱鸡一个。

2、在西边,俄罗斯刚刚被瑞典和波兰血虐了一波,波兰人甚至一度逼迫俄罗斯承认西乌克兰独立。

3、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被奥斯曼以及它的附属汗国在西亚地区摁着脑袋打。无奈之下,俄罗斯人只能向东扩张,弥补自身的经济缺损。

4、然而在中亚,俄罗斯又被刚刚崛起的准格尔汗国击败,只能继续向东,也就是跨过中西伯利亚,来到黑龙江流域。

5、因为国力孱弱,俄罗斯能派出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只有450哥萨克雇佣兵,携带了3门轻型火炮(应该是2磅炮)和300支轻型火绳枪。这些火绳枪的质量和清军的鸟枪质量相差不大属于一个级别的武器(此时清军的鸟枪已经脱离了日本鸟铳的风格)。

6、第一次清军出动的兵力在3000,除了刀牌、弓箭等冷兵器,出动了100名鸟铳手和50门火炮,其中20门“神功将军”级别的红衣大炮,换算成欧洲的火炮磅数应该是6磅炮的范畴。所谓清军装备落后俄军而且不重视火炮这个观点非常不靠谱,因为此时的清军早就养成了出战必伴火炮的习惯。

7、第二次俄军吸取了教训,增加了人数,特意从莫斯科调来600哥萨克雇佣兵和射击军预备役组成的混合部队,并且携带了850支燧发枪,以及少量的火炮,加上先前俄军的100支火绳枪,这次也算是准备充分了。

8、但是当时的燧发枪如果不组成排枪射击方阵,那么对火绳枪也没有什么优势,其威力相差不大。之所以第二次清军对俄军被迫采取包围战,一方面是因为俄军人数和火炮增多,而清军人数少了1000人。另一方面,也是俄军在这次战斗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木土混合的低配版星型棱堡。

9、这种文艺复兴时代的堡垒建筑,可以使敌方的火炮左右难以发挥,而充分发挥己方火炮的威力。因为第二次俄军火炮数量明显增多,所以导致清军的“神功将军”炮难以发挥威力,故而只能采取围困战术。

10、所以当时的差距并不在装备上,而是差在一些战术思想上。不过那时候俄军和清军相差不大,不过十几年后,俄罗斯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下走向了强国地位,而大清因为地缘限制,仍然在文艺复兴时代徘徊,两国的差距才开始拉开。

二、康熙盛世的雅克萨大捷到底怎样的

1、先不说是不是康熙盛世,先说下雅克萨之战:

2、从顺治3年开始,沙俄就开始不断入侵我国黑龙江等地其中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曾一度被肃清。但是沙俄侵略势力不久后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总是我进敌退,我退敌进,反反复复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

3、(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平定三番后的康熙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四月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沙俄伤亡惨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4、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1686年),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5、这一次更惨,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6、就是这一次战斗迫使沙俄在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但是在大好局面下,(尼布楚条约)虽说清朝没有多大吃亏,但是却把蒙古部落的东北部(东西伯利亚及)以及冈扎德加半岛几乎全部割让给了沙俄,大家看一下地图原来的三个方案,最终是第三方案,可以说雅克萨之战是白打了。有网友说那些地方原来也不是清朝的国土,就算清朝要也不会管理到。水哥要说的是那些事蒙古部落的土地吧,蒙古难道不是清朝的藩属国吗?怎么会吧藩属过得地盘让给了沙俄?所以别说雅克萨打赢了,更别说是康熙盛世的雅克萨之战。

7、之后的大家都知道了,1859年《瑷珲条约》我们失去了海参崴,1860年《北京条约》失去了库页岛,《中苏友好条约》去了外蒙。

8、了解更多历史百科,请关注水哥讲古

三、康熙时期清军总兵力

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其中康熙时期,满洲八旗军近二十万人,蒙古八旗军十万人,汉军八旗二十万人,其余主要是绿营军,绿营军是以营为基本单位的,主要由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节制。简称督标、抚标、提标、镇标。总共差不多六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