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洋淀的背景
1、白洋淀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之前已淤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势。以后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2、白洋淀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之前已淤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势。以后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3、白洋淀一年四季,景随时移,自然天成。春光降临,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荡飞雪,稻谷飘香;隆冬时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清代康熙帝、乾隆帝曾多次到此巡视、围猎,分别在水村郭里口、圈头、端村、赵北口修建了四处行宫,给白洋淀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和美丽的传说。清康熙帝曾作诗赞美白洋淀美景,诗曰: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二、小兵张嘎在保定的白洋淀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1、《小兵张嘎》系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2、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只有13岁,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机灵鬼透,野气逼人……这就是我们一起看的电视剧中小兵张嘎的形象,如今回想起来还是画面还是历历在目。
3、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传说中的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肥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4、当时郭里口一带的水村猎户成立了安新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小队,称三小队,三小队设几个班,其中有一个班的战士多为猎户世家,对猎枪的性能特别熟悉,为了防止猎枪里的火药受潮,就在火眼插上一根雁翎,大家把这个班叫成了雁翎班。自从雁翎队组建以后,淀泊相连,苇壕纵橫的白洋淀,成了他们的练兵场,也是鬼子的葬身地,他们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炮楼,时而深入敌人心脏,除汉奸,抢军火,伏击日军包运船,北关外痛打敌马队,从开始的30多人,发展到一百多人,利用自己在水中和冰上的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以牺牲战士8人,却击毙日伪军一千多人,一提雁翎队日本鬼子是吓破了胆,雁翎队还被称为水上飞将军。
5、据说小兵张嘎的原型就是安新县赵庄子人,抗日英雄赵波,1958年作家徐光耀在保定农场劳动,期间经当地渔民介绍认识了赵波,在前后半年的时间里,他听赵波讲述了许多亲身经历,儿时淘气上树掏鸟蛋,参加雁翎队当侦察兵,去端鬼子的炮楼,打日军的包运船,1961年徐光耀就以赵波的讲述为原型,写下了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并且在《河北文学》上发表,1963年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成为了几代人红色的经典。
6、也有人说小兵张嘎的原型不是赵波,是与不是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精神,代表了白洋淀人民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三、有关白洋淀的一些历史故事
1、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保定市安新县(雄安新区)境内,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因电影《小兵张嘎》而驰名中外。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白洋淀由堤防围护,淀内壕沟纵横,河淀相通,田园交错,水村掩映。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2、白洋淀附近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古代许多帝王曾到此避暑、水猎,留有四处行宫和大量历史传说。如有一淀称为“捞王淀”,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落水被渔民救起的地方。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和荷花荡中和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由此也产生了中国文学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